北京市青年文艺信息科学研究中心是致力于青年文艺研究的专业智库团体,汇集了一大批在各个学术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共有博导5人、教授8人、副教授16人。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1939年3月26日,文协香港分会召开成立大会。1939年6月,文协香港分会成立文艺通讯部,简称“文通学社”。1939年7月,巴金赴港近一个月,期间同杨刚数次探讨青年文艺工作,极力支持她关于筹备一个相关组织的想法。1939年8月6日,杨刚等在文通学社下面成立青年文艺研究社,负责香港地区青年文艺工作。1940年9月16日,研究社创办刊物《文艺青年》,提出三点目标:一是做成文艺战线的尖兵,二是做成文艺青年学习及战斗的园地,三是团结广大的文艺青年群体。研究社创立以来,巴金一直对相关工作给予大力支持。青年文艺研究社在民族存亡的深重时刻,宣扬共御外辱、团结图存,在艰苦奋斗中产生了“爱国,团结,求真,创新” 的青年文艺精神。
1939年3月18日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决定5月4日为西青救成立纪念日,5月1日至7日为青年参战动员周。并向全国青年提议,定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5月4日延安青年举行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纪念大会。毛泽东同志到会作了《青年运动的方向》的讲演。在这篇讲演中,毛泽东同志发展了中国革命问题的思想,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前途,肯定了中国青年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作用,总结了中国革命和“五四”以来青年运动的历史经验,为中国青年运动指出了胜利前进的方向。同年8月6日,在周恩来总理和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的关心指导下,中共香港地下党组织发起并领导了香港青年文艺研究社的成立工作,继而成为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中文艺团体统一战线的一支特殊力量,她的出现使抗战初期的文艺活动呈现出生气蓬勃的新气象,不仅有力地配合了国内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同时也有效地争取了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好人士的支持和同情,从而为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最终因战乱、文革等历史因素,研究社未能完整保留。在青年文艺研究社创始人巴金先生及其故交徐端午教授的大力倡导下,北京市青年文艺信息科学研究中心继承和发扬了香港青年文艺研究社“爱国、团结、求真、创新”的光荣传统和先进思想,在和谐繁荣的历史新阶段毅然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致力于推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抗日战争初期,大量文艺界人士从沦陷的上海、北平、广州等地聚集于湖北武汉。在周恩来和文艺界人士的共同磋商下,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文艺团体于1938年3月27日在武汉成立,简称文协。无党派人士老舍先生被推举为文协会长,郭沫若、茅盾、夏衍、许地山等45人被选举为理事。随着战争的发展,文协不久迁往陪都重庆。文协组织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的活动,创办了机关刊物《抗战文艺》,每周都组织座谈会、讨论会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并号召“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多次派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随着影响力的提升,文协分会迅速扩展到全国,南到香港、东到上海,后来在延安也设立了分会。香港青年文艺研究社就是文协香港分会的下属机构之一。
中国青年文艺事业八十三年来的光荣而又生动的实践,深刻启示我们: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近代以来,中国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始终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联。一部青春激扬的中国青年运动史,始终与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奋斗史紧密相联。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这就是当代青年义不容辞的青春使命。